中国孩子没有规矩?10岁前,你该给孩子的纪律教育
添加时间:2019-05-10 09:27:43 作者:jinseyulin 点击数:


 
第101讲 10岁前你该做的纪律教育
主讲人 陈诗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高级亲子沟通师
厦门大学签约心理咨询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讲座回放
(语音讲座更精彩!)

 
熊孩子是一个大家普遍都会用到的称呼,很多家庭对于规则、规矩的定义是不同的,所以熊孩子的定义大家都不同。
 
我曾经还在美国一所高中里面工作时,有一群中国的孩子去游学,带队的老师是我们当时当地的一个白人老师,我们一起吃午饭的时候,这个老师就做了这样的一个评价,chinese students seem to be lack of disciplines,disciplines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就是规矩的意思,听到他的评价,我就很惊讶就问他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就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食堂的时候大声喧哗;吃东西的时候掉到桌上到处都是;也没有把餐盘放到传送带的意识;在公交车等公共场所聚众拥堵在路口,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个老师来讲,他觉得中国的孩子好像没有什么规矩。对于我来说,我很惊讶这个结论,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面,我觉得中国孩子真的是史上最规矩的一群孩子了,因为其实很多外国的小孩在我们的角度上面来讲更没规矩,攀高爬低的,这简直不像话,对吗?
 
 
为什么咱们中国的孩子没规矩他会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一起来讨论并且来解答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
 
规则和规矩的区别
 
 
在我工作的过程当中接触过不同的家长,不同年级、不同生长阶段的小朋友我都接触过,会发现他们经常反馈的几个问题,比如吃饭拖拉、作业磨蹭又爱玩,有可能长大后找了份工作之后上班也不积极,总是迟到、完成工作懒散、总是被上司责骂等等,不同阶段不同的问题,家长感觉好像操心了一辈子。
其实这是众多中国家长普遍性的焦虑和烦恼。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清楚地来想一下这个事情,吃饭拖拉,那么它背后的规矩是什么?就是你必须得好好的坐在那吃饭,作业磨蹭的规矩是什么?你就是得第一时间把所有的作业又快又好地完成。完了的部分背后的要求是什么?作为一个学生你就该好好学习。人生迷茫的时候,你背后的规矩是什么?就是作为一个成人,你应该要能够独立地掌控你自己的工作,好好的上班,踏踏实实的扎扎实实的过你的人生,对吗?
 
 
我们都认为这背后的规矩是这样的,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规矩到底谁说的?你跟孩子说了这些事情了吗?社会跟孩子说了这些事情了吗?孩子自己认同你所说的这些部分吗?
 
这实际上取决于规矩和规则之间定义的区别,所有的规矩它有一个很默认的潜规则是什么?它一定是由强者制定的,也就是说规矩是单方面的规矩。而规则是所有人一起遵从并且制定的,愿意去牺牲掉个人的部分自由和个人部分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话,规矩和规则之间有了最本质的差别。因此就会产生这样子的一个后果,规矩因为是单方面制定的,必然就可以产生单方面的修改和反悔以及推翻规则因为大家是共同认定的,因此它有一个相对较为公平且稳定的评判的标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最近刚处理的一个个案,孩子出现这个情况:家长答应他上个学期如果成绩能够进入到班级前十,假期就可以带他到秦皇岛去旅游,因为寒假的时候去秦皇岛旅行就是太冷了,于是家长就告诉他说我们暑假去因为秦皇岛看海,我们还可以在秦皇岛那儿就是也还可以玩水,度假就更合适,所以孩子想想也同意了这个事情!结果到了今年的暑假了之后,家长跟孩子说,糟了,因为我工作的原因需要在职培训,我有一整个月的封闭培训得时间,因此我没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带你去秦皇岛度假了。
 
于是这个孩子就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长期抗战,拒绝跟妈妈说话,拒绝好好吃饭,拒绝完成作业,所以这个妈妈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了。

 
这个原因在于什么?原因在于妈妈自行制定了规矩,而又一人单方面推翻了规矩。这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什么样的体验?孩子会觉得他被玩弄了,他在遵守规矩的情况之下被玩弄了。相信这是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无法去来承担,或者是去接受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的你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在一定的规矩的约束之下,他遵守规矩的情况并不是很良好,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规矩曾经遭受到了篡改,推翻或者单方面的,有人不遵从了规矩,因此对于孩子来讲,规矩其实形同于虚设,它并不是一个规则。
 
这就是说,孩子其实不是没有规矩,而是没有规则。很多时候孩子是有规矩的,当你们单方面呵斥他的时候是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情况的,可是当这个约束一旦约束方消失了之后,这时候环境当中没有规矩了。
 
这其实是我们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们家长制定的规矩并不能得到老孩子的认同,而孩子的规则与我们制定的规矩是道而驰的。因为规矩是单方面制定,而规则是双方都认同的。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分心,不可以找同学聊天,这个都是老师和家长制定的规矩,这时候孩子是不认同的。对于孩子来讲聊天、看课外书、玩手机、发呆更有趣,他认为他的世界当中运转的规则是这样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能够带来愉悦刺激体验的事情都在他的人生列表当中排在首位,因此它的规则一定是跟家长和老师制定的规矩冲突,那么自然而然当家长不在的时候,约束力降低了,老师再不在的时候约束率就更低了,那么必然整个课堂一定是闹哄哄的,所有孩子交头接耳愉快的聊天进行当中。
 
 
如何帮助孩子从规矩转向规则
 
 
我们要怎么样来帮助孩子从规矩转向规则,对不对?我们刚刚提到就是这么多的问题,梳理下来之后,最核心的点就是因为孩子不认同家长的规矩,所以这个规矩只能是单方面的规矩,而不是双方的规则。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从规矩转换到规则,那么这个核心的问题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你的教育理念,我们的爱的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
 
大概从90年代开始,中国就兴起了爱的教育的浪潮,实际上在我们这一代也就是八零这一代的孩子,有一些家庭还是采取暴力美学教育的,就像我们家庭也是采用暴力美学教育的家庭,因此从90年代开始,这个思潮就是鼓励家长以爱的部分来带动孩子进行教育,而非采用体罚然后责骂等等这些东西。

 
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爱的教育?不打不骂难道就是爱的教育了吗?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难道就是爱的教育吗?给予他所有的爱与安全感,在所有不管对错的情况之下都认可他的行为,这就是爱的教育的吗?当我这样反问的时候,其实你们已经得到了很明确的答案。这些都不能算是爱的教育,真正的爱的教育是什么?真正的爱的教育是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个哲学理念,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个人的自由,实现对自己与他人的尊重,这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而建构主义恰恰与我们刚所提到的不打不骂、不论对错都给予支持和肯定,以及满足他所有需求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建构主义它强调的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当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规则,而人正是从这些规则当中来学习,并且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的。
 
这些规则又涉及到了什么?如何从规则带给孩子自由,帮助孩子学会尊重?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个表格。

 
比如说在室内说话的时候声音是要小的,那么这个时候只要孩子在室内说话是小声的,那么他就被允许用小小的声音跟其他的同学进行讨论他的问题。她能够去跟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他们当下的任务,这是他因为遵守了这个规则,所以被允许这么做。因为他是小声跟这位同学进行沟通的,他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专注于做他们自己的事情,尊重到了他人以及这个空间里面所有使用者的主权。
当孩子去遵循规则的时候,他就可以实现到后续的自由与尊重。
 
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一再强调的是什么?强调是只有这个规则是孩子接纳的情况之下,他才能够变成规则,而不只是单方面的规矩,那么只有在他遵守了规则的情况之下,他才可以获得相应的自由与尊重,那么这个时候就完成并实现了我们刚刚所说的爱的教育。
 
因此爱的教育核心并不在于真正地说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给予他充分的爱与安全感,当然这些东西固然很重要,可是更为重要是教会孩子去制定并学习规则,而且从规则当中去领会自由与尊重,这个是我个人认为在爱的教育里面最为核心的一个观点。因此只有在我们帮助孩子去学会遵循规则,并且跟孩子达成共识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去发展真正自由,真正实现爱的教育的真谛,并且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管束自己的个体而非家长管束的个体!

 
我们这里面的规则并非强制规定孩子不许去做什么,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去做什么?很多家长会有提到比如说孩子不听课,作业效率太低等等,其实这里面的话一定会涉及到家庭里面的规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星期天做作业的时候,有的小孩因为担心家长的批评指责惩罚,所以他会应付着完成,因为这个是规矩对吧?对于孩子来讲,完成作业完全是一个任务,一个他不愿意去完成的一个任务。有的时候如果说老师的约束能力比较低,比如说这个老师是没有威信的情况之下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孩子连应付完成作业的行动都不乐意做了,他可能就是交白卷空着本子回去了,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可是也有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论是老师教育与否严厉与否考评与否,或者说其他同学完成与否,他都会去认为完成作业是一定的、有必要的。他愿意并且乐意去完成这个作业,这就是我们刚刚所提到的规矩和规则之间的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行为表现。

 
这是所有家长都苦恼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是让孩子懂得规则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因为我们要让孩子明确他要遵守这个规则了之后,他才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最终实现他本身是认同这个规则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需要长年累月,起码就是一年以上的时间帮孩子去养成规则意识。
 
 
 
从他律实现自律,从规矩转向规则
 
 
对于很多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讲,他们正是处在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就是从无律到他律的阶段,无律就是没有规则意识,他律就是规矩是由他人帮忙制定约束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0到6岁的小朋友是从无律到他律的这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年龄慢慢的增长,会有自律的萌芽,也就是四岁的时候他开始会有自律的萌芽,五岁的时候我们家长其实就可以对小朋友提出明确的自律的要求了。 
 
纪律教育是一种规则教育,纪律教育是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那么在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情况之下,孩子需要去明确这三个重要的要素。
 
 
①自己行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②我的行为的后果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结果。
 
③我的行为是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要求而产生的?
 
这是孩子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过程当中需要明确的三个要素。
比如,小朋友在学校读国学,回家了之后不愿意复习。那么我们需要去确定的是他不愿意复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说他不复习了的话,这个时间他可以拿来看卡通片,他可以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他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玩,所以他自然而然就不愿意进行复习,这是他的行为的目的。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孩子的行为的目的,其实就很好做处理。如果这个小朋友知道当他不对国学进行复习的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比如说他有可能第二天到了学校被抽查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因此而感受到这个规则约束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去进行他行为上面的转变。他要从结果当中去明白他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背后的规则是什么?当你能够完成国学的复习的时候,你才有可能什么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当一个孩子对于他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他不知道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他也不知道他的行为在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进行,虽然当这三个层面都很无知的情况之下,这个孩子必定是以本能行事,本能是什么?就是我不想做。我不想做作业,我不想听课,我不想要复习学习……每个人都是有本能的。每个行为一定会连带产生的东西,可是这个东西它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正因为它没有好坏之分,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孩子耍赖的部分在家庭里面可能会得到家长的一个拥抱,但在学校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他的耍赖而得到老师的惩罚,所以是同样的一个行为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讲正是这个不一样的结果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明确的指导意义,那就是在学校我是不能耍赖的,但是在家庭里面我是可以耍赖的。
 
他在家庭里面耍赖的时候,妈妈拿他没有办法,他可以为所欲为,可是他在学校里面耍赖的话,他就可能得到老师的责骂,可能会有同学的嘲笑,他可能还会面临其他的结果,所以这个结果的部分它其实是没有好坏,可是根据场所的不同,它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从而对孩子行为产生指导意义,孩子开始确定不同的场合当中他该怎么做才有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才有可能得到她最需要的待遇。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面来讲的话,小朋友其实真是通过行为的结果知道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的。
 
 
如何用结果教育,教会孩子遵守规则
 
 
有了前面的理论铺垫,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帮助孩子从行为的结果来反推,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01、自然结果
 
 
让孩子体验到他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这个就是结果教育当中的自然后果的一种方式。比如说当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周一到了学校他会被老师罚站批评,甚至会被同学嘲笑或者重新写作业。就是孩子在他的行为后果上面需要进行直接的体验。我们的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它是很难假设情境进行思考的,他没有办法假设说我如果作业不做的话,我明天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他很难具备一个完整的预测能力的。所以对年纪小的小朋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及以下的小朋友来讲的话,所有的行为的后果一定要让他自行去体验,只有让他直面了这样的体验了之后,他才知道他的行为的结果是什么,他才有可能改变他自己的行为来遵循这个行为的规则。
 
 
 
02、隔离
 
第二个手段就是隔离,把孩子从当下的情境隔离开来。
 
我们以前就会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是上课的时候跟同桌交头接耳,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对孩子进行暂时的情境上面的隔离,比如说把同学请到办公室跟班级同学隔离开来,那么这个时候的话其实办公室对于孩子都是有一种天然的震慑感的,那么再加上他又离开了同伴,他是会感觉到慌张并且无助的。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面来讲的话,把它从情境当中隔离开来,有时候也是帮助约束孩子,并且让他明白这个事情的规则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03、剥夺
 
把孩子当下正在做的材料,使用的材料拿走。比如说我们家长经常提到小朋友脾气不好,很容易发脾气,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确定下来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一般来讲都会要求家长们有明确孩子的喜物,就是他喜欢的东西跟他讨厌的东西你都要非常地明确。比如说小朋友喜欢薯片、喜欢海边玩,喜欢跟楼下的小朋友一起玩滑板车,确认了孩子喜欢的事物之后为我们就可以使用剥夺了。 
 
比如在画画的时候捣乱了,那么没收掉他所有画画的材料;比如说孩子不好好做作业任抓狂磨蹭了,或者是孩子不被满足需求了之后爆发情绪,吵闹哭闹了,那么这种情况之下你要明确告诉他你的哭闹是不合理的,把孩子和朋友一起玩耍的计划给取消,以上就是剥夺的用法。
 
 
04、补偿
 
补偿是让孩子自行进行补偿,比如说孩子跟其他同学打架了,弄坏了同学的教科书,就要让孩子自己花自己的零用钱去购买,并且亲自还给同学进行道歉,这是相当于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后续的动作。
 
因为很多家长其实都是为了防止后续的麻烦,在孩子打架的时候就已经代替他去认错,代替他去跟对方的家长沟通,代替他去跟班主任进行解释,那么自然而然,孩子很难去理解后续需要有多少的举动才能解决。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其实帮孩子代办了很多事情,使得这个孩子错失了认识到他自己行为意义的机会,很多时候的话一定要让小朋友自行去承担这个行为后续产生的所有的影响。
 
孩子要亲自去跟同学道歉,跟同学的家长道歉,跟班主任道歉,并且完成学后续的部分,这样的话对于小朋友来讲,会深刻地意识到他打人这个动作背后的麻烦有多少,为了省麻烦,自然而然他就会减少打人的举动出现了。
 
 
 
05、回报
 
最后一种的结果教育的方法叫做回报,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有时家长要求小朋友帮忙做家务的时候,小朋友就直接拒绝了,或者是为了干自己的活而拒绝了。同样的,之后孩子要求家长给买零食、带出去玩之类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恰当的拒绝,并且明确告诉孩子我拒绝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规则,但是建议家长谨慎使用这个方法,因为它很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报复性的心理,这对于小学在高年级的孩子来讲的话特别容易激起逆反的心理,因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这个方法请一定谨慎使用!
 
 
以上五种就是结果教育的五种手段。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需要我们进行干预的事件,应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了解自己行为所能产生的结果,帮助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样的规则下产生这样的行为,很多时候孩子无法理解,就要家长更多地区冷静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以上五种方式一一破解。也希望在之后养育的过程当中,家长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到孩子们自己去承担行为的结果这一个要素,只有这样的情况之下的话,孩子会更容易去明白他行为的规则到底是什么,那么它该遵从什么样的规则来行事之后才有可能像我们所期待的衍生出自律的想法,并且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尊重!
 
 
 
快来金色雨林参与测评
看看孩子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吧!
识别二维码预约免费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