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45分钟,虽然短暂,却是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增长知识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如果用得好,是一个非常出效率的地方。
实际上,孩子的学习差异基本上都是从课堂听讲开始的,因此引导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非常重要。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只有在这个中心环节保持专注力,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
所以,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高效听课的方法。
1. 目标听课法
目标听课法就是带着问题去听课。
将课前预习时发现的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这样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自然高。
预习时弄懂的地方,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地方重点听、认真听、仔细听。
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有弄懂,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直到弄懂,达到没有学习盲区。
当然,这种听课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必须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预习,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
2. 质疑听课法
质,是根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疑,是疑难或疑惑。
解决疑难、明辨是非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
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
听课时,对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要及时举手请教。
如果不方便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请教。
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孩子始终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3. 抓概念听课法
学习每一门知识,都会遇到一些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掌握基本概念,可以更快速地理解知识点。
听课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概念: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其次,了解这一概念的表述方法;
再次,弄清怎样使用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问题;
最后,弄懂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学习概念时,还要引导孩子从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它的理解。
4. 要领听课法
每门学科、知识都有其要领。
要领听课法,是指按照每门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学科特点来听课。
比如学习语文和数学的听课要领是不一样的,语文的要领是作文,数学的要领是计算。
有些孩子不抓住学科特点,上语文课不重视作文,上数学课不愿动笔计算,上外语课不愿意大声朗读,做实验不爱动手。
这样,与学科特点有关的能力发展不起来,学习效率当然不高。
5. 五到听课法
“五到”是指听课时,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个身体部位参与听课活动。
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
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
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
手到:做笔记,圈重点,写感想,做练习;
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考。
五到听课法要求孩子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
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6. 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强的人,都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所以听课必须记笔记。
但是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
这就必须教给孩子借助不同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意思,从而帮助记录。
比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
只要自己懂的、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
1. 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
在老师讲课以前,家长让孩子先自己独立地去了解即将要学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每天20分钟课前预习,可以使孩子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跟上老师的步伐,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2)物质准备
家长要让孩子在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到的各种学习用具,书、笔记本、学习文具等。
否则正式开始上课才去找笔、找墨水、找书本,就等于在课堂45分钟里白白浪费了5分钟、10分钟。
老师可能已经讲了一些重点,而孩子却因为找东西没有听到,影响听课效率。
3)生理准备
在课堂上,孩子需要不断地调动大脑来思考,因此大脑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关乎着上课的效率。
要使孩子的大脑在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就必须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家长要让孩子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中午和课间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间不睡太长。
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4)心理准备
不同的心理准备导致不同的课堂学习效率。
有的孩子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分外高兴,总盼望上课时能向老师多学点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这种心理状态就必然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没有这种积极心理状态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努力调整过来。
2. 课堂主动专心听
1)眼睛跟着老师走
有的孩子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散精力,上课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玩东西、说话、传纸条,和好朋友交头接耳等。
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上课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课堂注意力,就必须让他排除干扰,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全神贯注地听课。
最好的办法是眼睛随时跟着老师走。
因为心是跟着眼睛走的,所以上课时眼睛跟着老师走,随时注视老师,才能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
2)积极思考
“行成于思”,用心多思是听好课的关键。
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只听不思,没有小动作也没有说话,一直注视着老师,好像是认真听了。
但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堂课在脑子里什么印象都没留下,只是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了几条板书。
这种被动的听课也是学不好的,必须让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把知识点消化、记住。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真正掌握知识。
3)抓住重点
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节课开始5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会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一下。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听过的内容也要再听一遍,只有跟随老师的节奏,才能把上节课的知识点与本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
每节课最后5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会把该堂课所讲的内容简单复述一遍。
并且把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再次强调一下,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听。
有的孩子忙着收拾东西准备下课,无心听,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的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时刻,即便课下再花多少时间也难以弥补。
在讲课中,肯定会有重点、难点的地方,老师不可能一直耳提面命地说“这句话是本节的重点,拿出红笔勾上”之类的话。
通常情况下,老师反复强调或者语气加重的地方,往往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
只要逢到老师用“一、二、三”的方式列举点数的时候,就可以相信这一定是要点。
4)跟紧老师思路
不少孩子听课时不是埋头开小差,就是埋头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时,思维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听老师怎样对问题进行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
千万不可脱离老师讲课的轨道,一旦脱轨,就会造成学习上的“翻轨”。
只有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与老师讲课的思路产生共鸣,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把知识要点当堂记住,并且把原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升华。
5)倾听同学发言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也要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可能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课堂上老师提问某一个同学,他回答正确了,大家会一起鼓掌。
如果老师再请另外的同学把这位同学的话再说一遍,几乎没有一位同学能完整地重复出来。
这是因为在他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多数同学都自顾自地想着自己的答案,根本不管别人说了什么。
这样忽略了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就等于错过了从别的同学身上汲取“精华”的大好机会。
3. 课后向家长倾诉
一般来说,孩子放学回到家之后,都会向家长诉说自己在学校的一些经历。
这种时候家长不要只把孩子的诉说当故事来听,应该刻意地询问孩子今天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
因为正确的询问方式能激发孩子向父母倾诉的欲望,进而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通常,在向孩子询问的时候,年龄较小的孩子起初可能会就事论事。
比如当家长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或“今天你学了什么?”时。
孩子往往会说“老师教了第一课的课文”或“老师讲了勾股定理”。
当家长问“你会了吗?”或“你懂了吗?”时,孩子的回答肯定是会了、懂了。
很多家长就此已经满意,询问也就此停止。
其实这样的询问等于没有问,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养成孩子说谎话的习惯。
家长不妨继续询问:“老师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要求吗?”或“这几个字和昨天学的字相像吗?”或“今天的作业和老师讲的题有什么关系?”
这时,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就说明孩子还不会“听课”。
这时候家长就要耐心引导,让孩子仔细回想老师上课的情形。
如果孩子回忆不起来了,就要告诉孩子,明天上课要多注意老师讲课的细节。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每天回家都讲述一下老师上课的情况。
比如:“老师在数学课上教了些什么?提了什么要求?
什么地方老师讲得多,为什么在这里讲得多?”
这样来训练孩子的听课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什么也想不起来时,万万不可着急,更不能口不择言,说出:“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肯定没有注意听讲!”的话。
如果这样的话,家长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这时,家长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回忆:“我想,你们老师肯定会这样说……”
相信在家长的训练之下,孩子会听懂每一节课。
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就能养成自觉向家长倾诉学习情况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课堂45分钟,虽然短暂,却是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增长知识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如果用得好,是一个非常出效率的地方。
实际上,孩子的学习差异基本上都是从课堂听讲开始的,因此引导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非常重要。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只有在这个中心环节保持专注力,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
所以,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高效听课的方法。
1. 目标听课法
目标听课法就是带着问题去听课。
将课前预习时发现的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这样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自然高。
预习时弄懂的地方,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地方重点听、认真听、仔细听。
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有弄懂,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直到弄懂,达到没有学习盲区。
当然,这种听课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必须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预习,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
2. 质疑听课法
质,是根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疑,是疑难或疑惑。
解决疑难、明辨是非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
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
听课时,对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要及时举手请教。
如果不方便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请教。
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孩子始终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3. 抓概念听课法
学习每一门知识,都会遇到一些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掌握基本概念,可以更快速地理解知识点。
听课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概念: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其次,了解这一概念的表述方法;
再次,弄清怎样使用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问题;
最后,弄懂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学习概念时,还要引导孩子从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它的理解。
4. 要领听课法
每门学科、知识都有其要领。
要领听课法,是指按照每门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学科特点来听课。
比如学习语文和数学的听课要领是不一样的,语文的要领是作文,数学的要领是计算。
有些孩子不抓住学科特点,上语文课不重视作文,上数学课不愿动笔计算,上外语课不愿意大声朗读,做实验不爱动手。
这样,与学科特点有关的能力发展不起来,学习效率当然不高。
5. 五到听课法
“五到”是指听课时,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个身体部位参与听课活动。
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
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
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
手到:做笔记,圈重点,写感想,做练习;
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考。
五到听课法要求孩子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
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6. 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强的人,都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所以听课必须记笔记。
但是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
这就必须教给孩子借助不同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意思,从而帮助记录。
比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
只要自己懂的、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
1. 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
在老师讲课以前,家长让孩子先自己独立地去了解即将要学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每天20分钟课前预习,可以使孩子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跟上老师的步伐,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2)物质准备
家长要让孩子在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到的各种学习用具,书、笔记本、学习文具等。
否则正式开始上课才去找笔、找墨水、找书本,就等于在课堂45分钟里白白浪费了5分钟、10分钟。
老师可能已经讲了一些重点,而孩子却因为找东西没有听到,影响听课效率。
3)生理准备
在课堂上,孩子需要不断地调动大脑来思考,因此大脑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关乎着上课的效率。
要使孩子的大脑在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就必须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家长要让孩子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中午和课间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间不睡太长。
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4)心理准备
不同的心理准备导致不同的课堂学习效率。
有的孩子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分外高兴,总盼望上课时能向老师多学点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这种心理状态就必然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没有这种积极心理状态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努力调整过来。
2. 课堂主动专心听
1)眼睛跟着老师走
有的孩子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散精力,上课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玩东西、说话、传纸条,和好朋友交头接耳等。
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上课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课堂注意力,就必须让他排除干扰,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全神贯注地听课。
最好的办法是眼睛随时跟着老师走。
因为心是跟着眼睛走的,所以上课时眼睛跟着老师走,随时注视老师,才能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
2)积极思考
“行成于思”,用心多思是听好课的关键。
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只听不思,没有小动作也没有说话,一直注视着老师,好像是认真听了。
但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堂课在脑子里什么印象都没留下,只是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了几条板书。
这种被动的听课也是学不好的,必须让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把知识点消化、记住。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真正掌握知识。
3)抓住重点
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节课开始5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会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一下。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听过的内容也要再听一遍,只有跟随老师的节奏,才能把上节课的知识点与本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
每节课最后5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会把该堂课所讲的内容简单复述一遍。
并且把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再次强调一下,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听。
有的孩子忙着收拾东西准备下课,无心听,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的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时刻,即便课下再花多少时间也难以弥补。
在讲课中,肯定会有重点、难点的地方,老师不可能一直耳提面命地说“这句话是本节的重点,拿出红笔勾上”之类的话。
通常情况下,老师反复强调或者语气加重的地方,往往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
只要逢到老师用“一、二、三”的方式列举点数的时候,就可以相信这一定是要点。
4)跟紧老师思路
不少孩子听课时不是埋头开小差,就是埋头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时,思维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听老师怎样对问题进行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
千万不可脱离老师讲课的轨道,一旦脱轨,就会造成学习上的“翻轨”。
只有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与老师讲课的思路产生共鸣,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把知识要点当堂记住,并且把原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升华。
5)倾听同学发言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也要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可能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课堂上老师提问某一个同学,他回答正确了,大家会一起鼓掌。
如果老师再请另外的同学把这位同学的话再说一遍,几乎没有一位同学能完整地重复出来。
这是因为在他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多数同学都自顾自地想着自己的答案,根本不管别人说了什么。
这样忽略了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就等于错过了从别的同学身上汲取“精华”的大好机会。
3. 课后向家长倾诉
一般来说,孩子放学回到家之后,都会向家长诉说自己在学校的一些经历。
这种时候家长不要只把孩子的诉说当故事来听,应该刻意地询问孩子今天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
因为正确的询问方式能激发孩子向父母倾诉的欲望,进而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通常,在向孩子询问的时候,年龄较小的孩子起初可能会就事论事。
比如当家长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或“今天你学了什么?”时。
孩子往往会说“老师教了第一课的课文”或“老师讲了勾股定理”。
当家长问“你会了吗?”或“你懂了吗?”时,孩子的回答肯定是会了、懂了。
很多家长就此已经满意,询问也就此停止。
其实这样的询问等于没有问,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养成孩子说谎话的习惯。
家长不妨继续询问:“老师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要求吗?”或“这几个字和昨天学的字相像吗?”或“今天的作业和老师讲的题有什么关系?”
这时,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就说明孩子还不会“听课”。
这时候家长就要耐心引导,让孩子仔细回想老师上课的情形。
如果孩子回忆不起来了,就要告诉孩子,明天上课要多注意老师讲课的细节。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每天回家都讲述一下老师上课的情况。
比如:“老师在数学课上教了些什么?提了什么要求?
什么地方老师讲得多,为什么在这里讲得多?”
这样来训练孩子的听课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什么也想不起来时,万万不可着急,更不能口不择言,说出:“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肯定没有注意听讲!”的话。
如果这样的话,家长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这时,家长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回忆:“我想,你们老师肯定会这样说……”
相信在家长的训练之下,孩子会听懂每一节课。
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就能养成自觉向家长倾诉学习情况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