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力量让孩子的自控力爆棚
添加时间:2019-11-06 11:37:31 作者:wbseo 点击数:

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的研究,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我要做”,比如我要去上班,我要关上电视上床睡觉,我要好好地说话,不要发脾气;

第二种力量是“我不要”,比如我不要买一堆东西,我不要再吃甜食,我不要再吼孩子;

第三种力量是“我想要”,比如我想孩子成为“学霸”,我想家庭幸福美满,我想工作升职加薪。

 

自控力是由大脑的前额皮质负责的,前额皮质是位于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分为三个区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种力量。

前额皮质的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的力量,它能帮你处理枯燥、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比如当你想看手机的时候,它会让你继续工作。

右边区域负责“我不要”的力量,它能帮你克制一时的冲动,当你想买一件昂贵的大衣时,它会提醒你如果买了这件大衣,这个月就只能“吃土”了。这两个区域共同控制你“做什么”。

第三个区域位于前额皮质中间靠下的位置,决定你“想要什么”,会记录下你的目标和欲望。这个区域的神经细胞活动越剧烈,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

研究证明,如果前额皮质受损,人的自控力也就不存在了。另外,醉酒、缺觉、分心等都会影响前额皮质的功能,使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自控力的作用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它们协同努力,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人,会活得更幸福,他们的生活更快乐,身体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和谐,恋情更长久,收入更高,事业也更成功,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冲突,战胜逆境,活得也更长。

在孩子的大脑中,“我要做”的力量非常强大,因为这可以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孩子生存的必需。“我不要”的区域是跟恐惧有关的,比如当孩子看到陌生人,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本能地躲在家长后面,这是对自己的保护。而“我想要”是孩子的目标,需要综合运用“我要做”和“我不要”的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习综合运用这三种力量,为孩子建立规则,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利用“我要做”的力量培养良好的习惯

美好的人生就是由各种好习惯组成的,包括按时吃饭的习惯、按时睡觉的习惯、按时起床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吃蔬菜水果的习惯、做运动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讲礼貌的习惯等。习惯的养成跟大脑的运作规律有很大关系,大脑中有一个区域是奖励系统,利用奖励系统我们可以把自己期望的行为固定下来。接下来,以两个重要的习惯为例,来说明如何利用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对于一个有刷牙习惯的成年人来讲,早上起床后,如果不刷牙,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帮助一个3岁的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可不是那么容易。

妞妞的妈妈为了培养妞妞刷牙的习惯可谓费尽心思。妞妞刷牙的时候,左捅一下,右捅一下,就是不能好好地把牙刷放在牙齿上。漱口的时候,她故意把水吐在水龙头上,吐在洗手盆外面,吐完了以后还嘎嘎大笑。妈妈被她弄得一点儿脾气也没有,说轻了,妞妞假装没听见;说重了,妞妞就开始哼哼唧唧地哭。

我跟妞妞的妈妈说,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来看,如果希望孩子每天能好好刷牙,那就要把刷牙和让孩子感到高兴的事情联系起来。妞妞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皮卡丘,这是她最好的伙伴。那我们可以做个推理:如果妞妞的牙刷上有皮卡丘的图案,或者让皮卡丘陪着妞妞刷牙,那妞妞刷牙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第一个办法是,每次刷牙的时候,玩具皮卡丘在旁边陪着妞妞。在妞妞刷完牙以后,皮卡丘会表扬妞妞(妈妈可以模仿皮卡丘说话来表扬妞妞),说妞妞刷牙特别认真,上面下面里面外面都刷了。——这会提高妞妞刷牙的兴趣。

第二个办法是,把刷牙这件事情跟妞妞喜欢的其他事情联系起来。妞妞特别喜欢吃苹果,当她咬苹果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妞妞刷牙特别认真,这样牙齿就特别厉害,吃苹果的时候,能够咬下一大块。”

这样,通过建立起刷牙与妞妞喜欢的事情之间的联系,妈妈成功地让妞妞喜欢上了刷牙。但是,很多父母会用斥责的方法:“你怎么不好好刷牙?你再不好好刷牙,就别出去玩儿了。”这样的责备,会让孩子把刷牙和不良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只能让孩子对刷牙更加抵触,离认真刷牙的好习惯越来越远。

再举个例子,很多父母希望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就要把阅读与孩子感到高兴的事情联系起来。最直接的办法是买孩子感兴趣的书,如果孩子喜欢恐龙,就买恐龙题材的;如果孩子喜欢火车,就买火车题材的,这样的书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另外一个办法是,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创造好的感受和体验,如果孩子喜欢妈妈,那和妈妈一起读书就会让他非常愉悦;如果孩子喜欢爸爸,那跟爸爸一起读书也会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总结一下,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父母把希望孩子做的事情与好的体验和感受联系起来,这样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就会引导孩子不断地去重复这样的行为,唤起大脑中“我要做”的力量。

 

改掉坏习惯就是启动“我不要”的力量

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一条通路。改掉坏习惯,意味着让这条路消失,这就需要把这个坏习惯与不好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样,每次孩子做这件事情时,都会启动大脑中的恐惧中心。

茜茜的妈妈找到我,希望我能给她一些方法,让茜茜改掉吃糖的坏习惯。茜茜已经养成了过度吃糖的习惯,不仅影响了吃饭,还出现了蛀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启动茜茜大脑中的恐惧中心,就要让她知道蛀牙的严重危害。

对于小孩子,能直观地体现蛀牙危害的媒介有两种,一种是绘本,另一种是视频。在我的建议下,妈妈买了关于蛀牙的绘本,找了关于蛀牙的视频,跟茜茜一起看。绘本和视频让茜茜了解到,吃糖会让牙变坏,牙疼起来的时候,比打针还要疼;另外,如果牙齿坏了,茜茜就不能吃自己特别喜欢的坚果了。这确实启动了茜茜大脑中“我不要”的力量,每次茜茜要吃糖的时候,妈妈都会提起绘本和视频中的故事,这样成功地让茜茜减少了一半的吃糖量。同时,妈妈和茜茜一起制订了吃糖的规则,规定了什么时间可以吃糖,一天能吃几块。这样双管齐下,来改掉茜茜过度吃糖的坏习惯。

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改掉一个坏习惯非常难,这是因为形成的习惯与大脑中的奖励中心已经建立了联系,改掉这个习惯意味着要切断它与奖励中心的联系,转换成与恐惧中心的联系,来启动“我不要”的力量。

以茜茜吃糖为例,吃糖会给茜茜带来愉悦的感受,这就是它与奖励中心的联系。妈妈在茜茜吃糖的时候说起绘本和视频中的故事,让茜茜联想到蛀牙和疼痛,那就转换成了与恐惧中心的联系,妈妈不断强化吃糖与恐惧中心的联系,茜茜吃糖的坏习惯就得到改正。

找我咨询的另外一个案例是瑞瑞的妈妈。瑞瑞是一个4岁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身高体重都超过同龄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因为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下来而被投诉,妈妈为此特别头疼。妈妈一直教育瑞瑞,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要抢玩具,不要推别人,但是没什么用,瑞瑞依旧我行我素。

我对瑞瑞妈妈解释,瑞瑞抢别人玩具、把别人从滑梯上推下来,这些行为跟大脑中的奖励中心紧密联系:抢了别人玩具瑞瑞可以玩儿,把别人从滑梯上推下来瑞瑞可以滑滑梯,而妈妈“要和别人友好相处”的口头教育并不能切断这些行为与奖励中心的联系,所以,瑞瑞一直不改。

要切断瑞瑞的这些行为与奖励中心的联系,就不能让他的这些行为得到好处,具体做法是:当瑞瑞抢了别人的玩具时,妈妈要求瑞瑞必须把玩具还回去,抢过来也不能玩儿;同样,瑞瑞把别人推下去,也不能滑滑梯,得去后面排队。瑞瑞的这些行为得不到好的结果,与奖励中心的联系自然就被切断了,再加上要向小朋友道歉、不能友好相处就要自己玩儿这些措施,使瑞瑞的行为与恐惧中心联系了起来,“我不要”的力量就启动了,这样瑞瑞会逐渐改掉这些不好的行为。

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就是要让孩子把坏习惯与不好的体验和感受联系起来,用这个习惯与恐惧中心的联系代替与奖励中心的联系,增强“我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