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踩的“表扬陷阱”,你中了吗?智慧型父母该怎么夸
添加时间:2019-12-06 10:49:19 作者:jinseyulin 点击数:

家长平时常踩的“表扬误区”在哪?
不适当表扬有哪些危害?
究竟如何正确表扬孩子?
听听首都师范大学
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
邢淑芬老师怎么说!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讲座回放
(语音讲座更精彩!)
 
·  正  ·  文  ·  来  ·  啦  ·
 
先与大家分享劳伦的故事:
 
体育课上,12岁劳伦对着靶子射击,正巧击中靶心。体育老师说:“你真棒!不愧是神射手!”劳伦却一声不响地离开了体育场。老师愣住了,原本是想表扬他,不料表扬令劳伦沮丧了,老师却不知为什么。
 
劳伦为何生气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共同探究!


 
01 我们的困惑
 
1.表扬是否越多越好?
 
在教育中,日本的家长是慎重表扬的,他们认为过多的表扬不利于儿童的自我发展。90年代后,国内教育趋势鼓励家长对孩子进行表扬。但表扬是否越多越好?
 
2.面对表扬,为何孩子置若罔闻?
 
许多家长发现,有时表扬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孩子置若罔闻,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第一个困惑是相关的,可能是由于表扬过多导致的。
 
3.面对挫折或挑战时,为何经常被表扬的孩子却更易放弃?
 
还有的家长发现,当任务难度是可自主选择时,经常被表扬的孩子更愿意选择简单的任务,而不是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他们在遭遇挫败时,容不得丝毫批评,还可能出现一系列消极反应。


 
那么关于这些困惑,埃尔菲·艾恩在他的《奖励的惩罚》一书中论述道:“表扬的问题并不单是“过度使用”,问题的症结在于表扬的本质,在于我们对儿童说了什么,如何说的!”
 
他认为家长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核心问题在于表扬的内容与方式,而不仅是过度使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会表扬孩子说:“你好聪明”、“你是最棒的”......类似这样的表扬,称之为能力取向表扬。
 
生活中还有另一种常用的表扬:努力取向表扬。努力取向表扬就是把孩子的行为结果归咎于孩子自己的努力。
 

 
心理学家德威克曾做了个针对母亲的大样本调查研究。调查中,85%的母亲认为能力取向表扬更能增加儿童的动机的水平及自我效能感。
 
也就是说,大众普遍认为:能力取向表扬比努力取向表扬对儿童发展有着更积极的影响。
 
但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Carol S.Dweck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证明了能力取向表扬会对儿童发展产生大量的消极影响。
 

 
02 能力表扬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的博士论文及国外研究,与大家共同探讨能力取向表扬的危害。
 
危害1:降低儿童对任务本身的内在兴趣
 
能力取向表扬属于外部奖励与诱因。在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它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孩子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如:兴趣、好奇心等)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行为从而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最早提出“过度理由效应”的是一个叫德西的教育心理学家。


 
一天,一群孩子在德西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他难以忍受,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孩子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他给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他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勃然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孩子向他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为何德西能成功驱赶这群熊孩子呢?他先是给每个孩子10美分,把孩子玩耍行为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此时只需弱化外部动机,孩子的吵闹行为自然就消失了。


 
心理学家兰迪·西兹与埃米·德莱斯科尔曾说过“孩子生来就有学习的渴望,表扬和操纵所起的作用,只能窒息天生的内驱力,代之以盲从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或是对权威的公然反抗和蔑视。”
 
心理咨询领域有个热门的词叫“空心病”,它是由北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教授提出来的。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空心病患者”呈现出的主要状态。
 
在探讨了“过度理由效应”与“空心病”后,相信大家能够了解能力取向表扬为何会降低孩子的对任务本身的内在兴趣。


 
危害2:促使儿童形成“不良的归因风格”
 
在生活中,家长常在孩子取得成功时,表扬孩子“你真聪明”。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我聪明”。可一旦孩子失败了,他会认为失败是源于自己的愚钝。
 
而能力是先天的外部不可控因素,当孩子总是沉溺于这种外部归因思维,他就会认为努力没有用,在面对挫败时,就很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直接丧失努力反击困难的动力,任由困难摆布。


 
危害3:增加儿童的“自我设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接受能力取向表扬越多的孩子,自我设限行为就越多。
 
何为自我设限呢?自我设限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预料到自己可能失败时,提前准备借口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而不至于落得将失败归咎于能力因素。
 
自我设限的常见策略有以下6个:
 
1.逃避策略
 
还记得开头与大家分享的劳伦的故事吗?故事的下文是:
 
劳伦听了老师的赞美后心想:“老师期望我每枪必中靶心,我又不是什么神射手,假如再试一次,我可能连靶子都碰不到,更别说靶心了,我最好还是乘胜而退。”
 
因此当家长给孩子实施过量过高的能力取向表扬时,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采用逃避的策略。


 
2.低努力策略 
 
1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认知了能力与努力这二者因素的反向相关关系。
 
面对同样的任务时,高能力的人低努力就能完成,而低能力的人就需要高努力才能完成。那么高努力意味低能力状态。
 
因此常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孩子很可能采取低努力策略来进行自我保护。
 
3.选择不可达到的目标
 
常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孩子常会回避中等难度的任务,而选择简单或极难的任务。
 
若选择简单的任务,那么他就有把握成功;若选择很难的任务,即便失败了,同学、老师、父母也不会把失败归结于能力。


 
危害4:塑造儿童一种“智力固存观”
 
每个人都拥有内隐智力观,它是组成人们信念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隐智力观分为2种:1.智力固存观(认为智力是先天、固定且不可控的);2.智力发展观(认为智力是可塑的、可增长的且可控的)。
 
常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孩子更易产生智力固存观,而智力固存观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比如,当孩子遭遇挫败时,会透过失败看到自己糟糕的能力。
 
孩子的内隐智力观还受到父母的内隐智力观的影响。在生活中,当父母持有的内隐智力观的不同,与孩子互动时的沟通内容重点也有极大不同。


 
举个例子:
 
小明在一次重要的数学考试中失败了。
 
若小明妈妈持有智力固存观,那么妈妈可能会说:“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数学,你可以发掘自己擅长的领域嘛!”
 
若妈妈持有智力发展观,那么妈妈可能会说:“孩子,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同时还给小明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策略。


 
03 我们的建议
 
建议1:表扬不可过多过高
 
当表扬过量时,它就变得“廉价”了,表扬对孩子的强化作用会减弱。所以给予孩子表扬要适量!
 
此外,不要过分夸大表扬。
 
常有些家长会过分夸大孩子的行为表现结果。比如:伯特在美术课上收到自己画作的成绩单,伯特看到成绩后生气地说:“老师,你为什么只给我60分?妈妈说我的画跟凡高的画差不多!”
 
伯特为何会生气呢?这是因为伯特的妈妈平时给了他过高的评价,导致他无法客观理性地认知自己的水平。


 
建议2:表扬时,对事不对人(能力/特质)
 
关于批评,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对事不对人”,其实表扬与批评也是一样的。
 
举个具体例子帮助大家了解,表扬时怎样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孩子写完一篇很棒的作文时,表扬道:“这个故事真不错”,而不是“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这时表扬的重点是故事,而不是人。
 
建议3:表扬尽可能具体(描述性的表扬)
 
表扬孩子时尽可能具体,使用描述性的表扬方式。那么,该如何进行描述性表扬呢?下面再套用建议2中的例子,表扬可进行以下逐级细化:
 
1. “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2. “这个故事真不错!”
 
3. “故事的结尾很妙!”
 
这时孩子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到底哪里写得好。


 
建议4:避免虚假表扬
 
4岁以上的孩子能够辨别真心表达的愉悦和虚假的表扬。而虚假表扬有2个明显特征:①尖利、甜腻的嗓音,声调抑扬顿挫;②表扬前的停顿。
 
所以家长一定要避免虚假表扬,真诚地表达赞美,避免上述两点。
 
建议5:避免设置竞争的情境
 
表扬要避免设置竞争情境,别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这点不仅家长要注意,老师也要牢记。
 
比如:
 
①老师在课上说“伯特,你是班上最好的,我喜欢伯特,坐姿端正……”,这时表扬就隐含批评,除了伯特之外的人都输了。
 
②家长总爱说:“宝贝,你是最棒的!”,表扬中常爱加个“最”。但这样会催生孩子视他人为竞争对手而非潜在合作伙伴的想法,促使孩子用是否打败别人来衡量自我价值,这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建议6:努力取向的表扬并不总是适用
 
前面一直强调能力取向表扬的危害或许会给大家造成努力取向表扬就绝对正确的误解,但其实努力取向的表扬也并不总是适用。
 
比如:
 
孩子学数学已经很刻苦了,但考试还是不及格,可家长依然表扬他“你很努力了”,无形中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前面提到过,12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清晰认知能力与努力的反向相关关系,这就会造成了孩子对自身能力的更大否定!其实这时家给予简单信息反馈即可。
 
教育家布洛费曾说:“给予儿童关于他们的学业进步和课堂表现的信息反馈很重要,但并不要求给予他们大量的评价性反应。”
 
举个例子来解释布洛费的观点:10道题,孩子做对了8道,这时给予孩子的行为结果反馈信息很重要,可以对他说“10题里你做对了8题!”,而并不需要给予他大量的评价性反馈,如“你做对了8题,太棒了!”


 
建议7:解决自身问题,克服抚养焦虑
 
这个充满抚养焦虑的时代,克服抚养焦虑是当代家长的“必修课”。当家长解决了自身的抚养焦虑问题,才能平静理性地去思考孩子的教育,给予孩子科学正确的引导。
 
与大家分享一句话:“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最后,大家推荐一本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所著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让你和孩子更贴心》
 
该书已在40多个国家发行,它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
 

 
快来金色雨林参与测评
看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吧!
识别二维码预约免费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