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容易放弃?半途而废?千万不要让“习得性无助”拖垮
添加时间:2020-01-03 09:11:38 作者:jinseyulin 点击数:

1
 
“习得性无助”这个词,对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家长朋友们来说,可能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如果提起接下来几种现象,那大家肯定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有些孩子,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明显提高,就放弃了继续努力;
 
有些孩子,想要交朋友,但他们尝试去和人打招呼,去与人相处时,却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就开始放弃,拒绝社交了。
 
 
更多的孩子,常常会有以下这些口头禅:
 
“我就是学不好数学,我没有学好数学的基因!”
 
“我生下来不适合学习,就这样吧!”
 
“反正我就是这么笨啊,再努力有什么用呢?”
 
……
 
这些现象其实在成年人的圈子里也是有的,当前流行的丧文化、懒癌、拖延症、对生活的不积极、对工作学习没热情……
 
看了以上这些,大家应该有一些共鸣吧?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习得性无助”。
 
2
 
习得性无助让人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1967年,心理学家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叫。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个特点在人类身上也有表现。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
 
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孩子会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等等。不用过多说明也能明显知道,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是有害而无益的。
 
3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解释,除了基因和孩子的经历之外,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来源的父母本身的悲观及教养方式的不正确。
 
在生活中,家长的这些教养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①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孩子年纪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对于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的评价。父母对孩子的低评价、泼冷水、打击都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你不行”,这样下去孩子自然认为自己不行。
 
给孩子贴标签,也是不对的。“你好粗心”、“你画画不好看”、“胆小鬼啊”、“笨死了”这些有时候“随口一说”的话,对孩子的自尊心建立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孩子越来越自卑,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整个人都会变得消极起来。
 
②过度限制孩子的行动
 
孩子需要一些对生活的自主权,主动去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孩子的本能就是积极、好奇、喜欢尝试与探索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犯一点错误,给家长带来一些烦恼。如果家长总是处于所谓的“保护”,就把“不准”、“不许”、“不能”挂嘴边,而懒得解释原因。
 
 
那么孩子在这样的高压下,就会变得畏首畏尾,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越不去尝试,就越无法突破自己获得成长。
 
③无法正确帮助孩子归因
 
当孩子犯错,或者收获失败时,没有冷静地帮助孩子去总结失败或者犯错的原因。有些孩子一犯错,就陷入了自我怀疑的误区。
 
考试一失败,就说自己是笨蛋;
 
遭遇到事情不顺遂时,便说都是自己运气不好,不好的事只发生在自己身上;
 
无法融入圈子,就说大家都不喜欢自己;
 
……
 
会有以上的想法,都是孩子没有正确归因的结果,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4
 
“习得性无助”的危害和成因,我们都已经了解过了,那么在孩子面对这个烦恼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的悲观中解脱出来呢?
 
针对前文提到的三点,家长们可以回顾下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时,对于孩子的做法,进行反向操作,即:给孩子正确的评价,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过度限制孩子的去探索;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
 
在这之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孩子学会乐观。
 
在这一方面,我们家长应该掌握以下4项技能。
 
①捕捉思维
 
就是在感觉到消极,难过时,要尝试找出脑袋里闪过的想法,这个技能就是捕捉思维。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孩子进行练习。
 
比如让孩子想一件不好的事情,让孩子想象一些可能发生的状况,并让他假设每件事都发生在他的身上,然后请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比如:“你在上学的途中,注意到有一群小孩,对你指指点点。你心里想:___________”这样我们就可以记录下孩子内心的想法,这就完成了孩子思维的捕捉。
 
②评估自己的思维
 
教会孩子正确评估自己产生的想法。第一步所捕捉到的思维中,哪些是让孩子能产生负面情绪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家长要帮助孩子去评估他,并且通过证据来证明,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久而久之孩子也能独立进行思维的判断、评估。
 
比如: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家里请了班上很多小朋友来玩。吃完蛋糕后,有一些朋友就开始偷偷地小声讲话。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想:“他们这些笨蛋。这是我的生日,他们还在小声说我坏话,我真希望没有请他们来。”这样的想法就导致孩子觉得自己其实是不受欢迎的,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小孩,这就是一个负面的想法。
 
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问问孩子,如果孩子们讲悄悄话是为了偷偷商量着给他个惊喜你一个惊喜,你感觉怎么样呢?这样想是不是就能开心一点?
 
当孩子能够意识到这些想法的不同,和给情绪带来的不同影响时时,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③对抗悲观,构成乐观的情绪结构
 
前两步是帮助孩子能够正确梳理自己的情绪、减轻认知的偏差,到了这一步开始,就要开始对抗悲观,构建乐观的情绪结构了。
 
 
首先是针对梳理完的情绪进行选择,就是选取那个更积极的想法,比如那个大家都在秘密准备礼物的想法就很好。
 
第二是正确评估影响。比如很多悲观者爱想:“万一……”,当这么想的时候,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无论发生的几率多小,什么是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
 
2.问自己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有什么方法可改善?
 
3.可能发生的事中最好的是什么情况?
 
一旦得出三个结果,我们就可以教孩子进行下一步,即将精力投入在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上,解决它就好了。
 
最后一步,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关注情绪。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努力做一些哪怕很小的事情。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他逐渐积累起自信、控制感。
 
 
以上便是帮助孩子甚至帮助我们自己告别“习得性无助”的一些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让孩子跳出消极的思维定式,变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斗士”精神。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够在逆境中运用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登上新的高峰、看到新的风景。你别再让“习得性无助”拖住你和孩子的脚步了。
 
快来金色雨林参与测评
看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吧!
识别二维码预约免费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