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现象,并且持续两周以上,您就要注意啦!
① 情绪低落,不爱说话,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② 容易生气,一点点小事就要大发脾气;
③ 不爱做运动,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总贬低自己;
④ 自卑,不敢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
⑤ 突然没有胃口,食欲不振,或者突然开始暴饮暴食;
⑥ 出现入睡困难,失眠等,且半夜会偷偷起床,睡眠质量很差;
⑦ 有厌烦的情绪,常常发呆,抗拒上学。
这些症状偶尔出现没关系,但如果持续了两周以上,那么孩子也许需要专业的医学诊断与干预。
2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您知道吗?孩子真的能品尝出愁苦的滋味,还会久久不能释怀。抑郁症,这个看似离我们很远的病,其实已经慢慢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
有的孩子焦虑时喜欢剪自己的头发;有的孩子一上学就开始掉头发,情绪持续低落;还有的孩子不断重复做同一件事……这些都是抑郁症状。
根据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全球估计预计有3.5亿人患抑郁症,中国患者超过9500万,女性占六成以上。
而在一次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有专家揭示在我国目前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实4%是临床抑郁,也就是说,这4%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在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按《方案》要求,“抑郁症筛查”可能成为体检固定项目:
- 到2020年,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
- 抑郁症筛查纳入大中学生、孕产妇和老年人体检项目。指定筛查标准为“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量表)”。
由此数据和国家的政策可知,抑郁症,尤其是低年龄段的抑郁症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近。
抑郁症作为一种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与其他任何疾病没有本质区别。它并不是出于太脆弱,不是心情不好,也不是“不正常”,只是意味着:“我生病了”。并且,它和生理疾病一样需要重视。
3
那么为什么,本来看起来无忧无虑的孩子会陷入如此严重的情绪问题当中呢?为什么抑郁症会逐渐找上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呢?
1、孩子从小缺乏交际
虽然二胎政策已经开放,但是不少家庭还是独生子女。人是社会性的,需要感情的交流,孩子更渴望从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当今的家庭模式,往往是一对父母对孩子,还有的家庭甚至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对待一个孩子,这样孩子得到的爱很多,但是家庭中产生的冲突也多了,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爱的增长而得到缓解。
2、缺少社会经验
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少了,由于长辈的关爱,孩子们自己去直面问题的环境变少了,即使面临了挫折,也会在家长的安慰下很快过去缺乏了处理问题,遇到挫折的经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抗挫能力变差。
3、过度期待与不良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有期待是正常的,但很多家长往往不顾事实地把自己过高的期待施加在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的压力。而一旦孩子达不成家长的期待,往往换来的是家长的指责。而这种指责又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此循环,孩子可能陷入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对自己的指责之中。
4、外在因素的影响
这方面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生活环境。如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架或者父母出现离婚等情况,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或者在校内压力很大,或者被同学霸凌却不敢告诉父母等等,都可能造成孩子的抑郁情绪,如果父母不加以重视,都可能转化为抑郁。
4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处理情绪问题这个议题之中,父母的作为可以说是十分重要,作为父母,如何避免孩子的抑郁情绪呢?
1、多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
运动永远是治愈不开心的良药,周末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可以是打球、爬山、自行车,这种家庭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能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关系更紧密。同时也鼓励孩子去和同龄孩子一起运动,比一场足球、篮球,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户外的阳光和适当的运动量还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2、家庭要和睦
家庭是孩子心目中温暖的港湾,如果这个港湾里天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孩子的内心何来宁静可言?有了心事他又该向谁倾诉?
所以,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只有家中充满爱,孩子的心灵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3、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朋友对孩子很重要,甚至到了青春期,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超过父母。与父母不方便倾诉的烦恼,可以告诉朋友。但也因为这样,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交朋友,更要鼓励孩子结交一些积极向上,心态阳光的朋友,让孩子遇到了困难,可以与朋友相互依靠,相互鼓励。
4、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自己的梦想不要寄托于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渴望孩子去取得自己没办法取得的成绩,希望孩子走自己预想的道路,却从没想过,这样的要求给了孩子无穷大的压力,孩子还需要背负父母的梦想吗?我认为,孩子应该是有自己的人生,对人生应该有自己的探索,父母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要求。
最后分享一张图作为结尾:
——————